失業潮已來臨 AI取代「平凡的腦力勞動者」
衛星場年底結束,相關博彩從業員失業以及相關商圈問題備受矚目,本來人浮於事的蕭條狀況更是雪上加霜。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與經濟財政司司長戴建業表示,現時衛星場的本地員工一共約5600人,當中由博彩承批公司所聘用的近4800人,由衛星場場主自行聘用約800人。政府已要求涉及的三家博彩承批公司妥善處理,及「全部吸納」派駐到衛星場工作的員工,同時衛星場的場主「亦有責任」妥善安排其聘用的本地員工。
澳門搵工難已經是常態,一份只要求中學畢業程度的文職,竟然有三百個大學畢業生應徵,爭到頭崩額裂。日前,筆者在路上碰到一個學生,在教育學院畢業後當上了小學老師,無奈少子化被裁員。之後,去當補習老師,但是,同行競爭實在太激烈,收入非常不穩。近日,經熟人介紹,在一家酒店停車場任收費工作,月薪一萬,包兩餐。不過,他非常擔心不久的將來,AI進駐停車場,他又會再次面臨失業。
日前,香港公屋保安員在雨中為AI機械人撐傘的相片引起公眾關注。雖然,這一款AI的「小保」機械人號稱防水,卻仍需人手協助。市民非常調侃地說,人類竟然要服侍AI,亦有網民感謝AI機械人「促進就業」是好事。
早前,美國三藩市聯邦法院法官裁定,AI初創公司Anthropic在未經作者同意下,把書本的內容用作訓練AI模型的做法合乎美國版權法。有關裁決可能解決了AI初創企業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換句話說,許多已經出版的書刊,未來卻成為訓練AI的工具,而且不必付版權費。
AI領先及侵害人的創意著作已經到了橫行霸道,肆無忌憚的地步了。看來,AI是一把雙刃劍,很可能讓很多人保不住飯碗,但亦因為AI的出現,必須增加許多與之配合,甚至連AI都代替不了的工作。
「AI教父」談最大風險: 超級智能決定不再需要人類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電腦科學家、因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貢獻獲得圖靈獎、人工神經網絡研究領域的「AI教父」傑弗理.辛頓(Geoffrey
Hinton)在六月十六日播出的《CEO日記》播客中預警,指多個行業職位將更快被AI淘汰,其中律師助理、呼叫中心職員等「平凡的腦力勞動」職位首當其衝,水喉匠、醫療保健行業較安全,而大規模失業潮已悄然來臨。
辛頓將AI的危險性及風險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人類濫用AI造成的風險;第二類是AI進化為超級智能,決定不再需要人類的危險,這對人類來說是存在危機。辛頓認為人類有10%∼20%的機會被AI淘汰,估計超級智能可能在十至二十年出現,甚至更早,但也可能需要五十年。
辛頓警告,「平凡腦力勞動者」終將被取代,就像工業革命取代體力勞動,「對於單調平凡的腦力勞動,人工智能終將取代所有人。」辛頓特別點名法律助理、呼叫中心職員等高危群體,他強調,要獲得一份不受人工智能影響的工作,你必須「非常熟練」。
辛頓預估,大規模失業潮已到來,導致人類不幸福的最大直接威脅,將加劇貧富差距。即使推行他倡議的全民基本收入(UBI),若沒有工作,許多人也會因為缺乏工作帶來的尊嚴和目標感而不快樂。他指出,大規模的失業很可能發生,而且在某些方面已經到來,有公司因使用AI代理而將員工數量減半,AI也正開始應用於一些以往受應屆大學畢業生青睞的工作。未來,一個人將完成過去需要十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許多產業將大規模裁員。少數領域,如醫療保健,將能夠吸收這種變化,因為其需求幾乎無窮無盡。
辛頓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既不樂觀也不悲觀。他認為AI的快速發展是由國家和公司之間的競爭驅動的,發展速度不會放緩。人們沒有辦法阻止AI變得更聰明或阻止其淘汰人類,他希望有足夠聰明的人用足夠的資源去進行足夠研究,以便能找到一種建造AI的方式,讓它們永遠不會傷害人類。對於普通人來說,能做的並不多,但可以向政府施壓,要求政府迫使大公司投入資源進行AI安全研究。
澳門該如何面對AI引爆的失業潮?
澳門正面臨三重挑戰:衛星場裁員潮、AI大舉進場、以及外勞人數激增搶本地人飯碗。這不是科技單一面向的問題,而是社會結構、政策方向、產業轉型與教育配套共同失衡的後果。
根據統計,現時澳門外僱人數超過二十萬,接近本地就業人口的一半,遍布酒店、餐飲、零售、建築甚至教育及醫療支援等領域。有人說外勞「補位」非「搶飯碗」,但當AI可以二十四小時無休、零情緒波動地取代大量平凡文職與服務工作,真正陷入競爭壓力的,是那一批既不屬於高端技術,也不屬於底層體力的中產與青年。
前述筆者遇見的那位年輕老師,從教職失業再到補習老師、停車場收費員,每一份工作都彷彿站在即將被AI淘汰的懸崖邊。這不是零星個案,而是整個社會的縮影。AI正在無聲地重寫「可被替代」與「不可被替代」的職業定義,而澳門的高教與非高等教育政策,似乎仍沉醉在AI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夢裡。
問題不只是AI強,而是我們準備太弱
AI不是一夜之間席捲而來的怪物,而是逐步發展的科技成果。然而,問題是我們的教育系統、職業轉型機制和政策制定都未能與科技發展同步進化。
許多大學生在求學過程中被教導理論與應試技巧,卻欠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AI可以自動撰寫報告、生成行銷方案,文職與客服這些過去的「白領入門職」,反而成為被淘汰的對象。當博彩業收縮、旅遊零售疲軟,本地勞工轉行難度大,往往被迫降薪轉入低技術含量的服務業,但這些職位恰恰是AI最易入侵的領域。僱主在AI尚未全面取代人力前,傾向聘請廉價外勞壓縮成本。政府長期容忍這種市場邏輯,使本地人處於蠟燭兩頭燒的困境:一邊是機械的替代,一邊是外勞的壓價。
這場由AI引爆的失業潮,將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政策管治的嚴峻挑戰。澳門不能只靠企業「吸納」或場主「妥善安排」,而應從系統性政策入手,提前部署「後AI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建立「人類不可取代工作」導向的教育模式
傳統「考試型教育」培養的是標準化能力,正中AI所長。反之,未來不可被AI取代的能力,如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r)、倫理判斷、創意思維、跨文化協調,應成為高教與非高教的核心發展路向。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而是引導學生思辨與實踐的陪跑者。
二、創設AI職能轉型基金與再就業平台
政府應仿效歐洲多國設立「AI轉型基金」,用於資助被AI取代者進行職業轉型,包括程式設計、數據倫理、心理健康、社會工作、綠色能源等新興產業訓練。同時應建立跨行業技能對接平台,協助勞工快速跨域重建職涯。
三、嚴控外勞與AI雙重壓力下的本地就業保護機制
在AI大規模取代人力之際,澳門應考慮重新審視外勞配額制度,為本地居民留下必要的工作空間。政府應與企業訂立「AI替代影響評估」機制,凡涉及大規模裁員或自動化替代之企業,須事前提交就業影響報告並設立員工過渡安置方案。
四、預研並規劃「基本工作保障」與「全民基本收入」
正如辛頓所言,若未來工作變得稀少,社會將需重新思考工作與收入的關係。澳門財政資源充裕,可以率先試行全民基本收入(UBI)機制,特別針對長期被AI與機械取代的中年勞工與弱勢社群,保障其基本生活與尊嚴。
政府也好,企業也好,乃至個人也好,我們要為下一代爭一口「未來的飯」。AI的到來既是機會,也是警號。一個教師被裁員、轉任補習,再到停車場收費員,幾年間的人生轉折,映照出整個社會正站在技術浪潮的邊緣。如果我們現在不正視AI導致的結構性失業,未來的年輕人,將不僅「搵工難」,而是根本「無工可搵」。
面對AI浪潮,澳門不能只是觀望或補救,而應主動領導變革,重新設計教育、勞動、科技與福利政策。我們不只是在與AI競爭工作,更是在捍衛人的尊嚴、意義與未來的可能性。
□
蔡梓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