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善學校的流金歲月


  澳門具有百年歷史的學校不多,在氹仔就有一間,這就是聖善學校。

植根百載龍環成蔭

  19世紀末,氹仔並無學校設立,鮮有教育機會,加上四面環水的地理位置,外出交通不便,使得當地居民即使有心卻也無力支持孩子外出求學。1895年,天主教嘉諾撒女修會在氹仔開設專為女生提供教育的要理識字班,而司徒澤雄神父同時在聖堂側設立供男生就讀的要理識字班。20世紀初,氹仔雖開始出現諸如民主學校等學校,但迫於生活,氹仔兒童時常須幫助家裡的事務,未能恆常上學,因此教學管理相對寬鬆的要理識字班更受民眾喜愛。後期,由於識字班的人數不斷增加,原有的場地和人員難以滿足此時期的教學要求,使得建立正規的學校成為必然趨勢。

  1911年,識字班的規模漸趨擴大,發展為女校60人,男校10人,主理氹仔教務的司徒澤雄神父便將男女兩校合併為一,將其命名為聖善學校,以「禮、義、廉、恥」作校訓,葡文校名則以1902年就任天主教澳門教區第16任主教的鮑理諾主教(1852-1918)來命名,稱為“鮑理諾主教紀念學校”(Escola Dom Joao Paulino),位置在嘉模斜巷旁的施督憲政街89號至91號,逐步把學校發展成一所完全小學。司徒澤雄神父擔任聖善學校的首任校長,開始為氹仔更多的失學兒童提供教育機會。接下來在許叢壽神父、萬靈舟神父、呂子莊神父幾位校長的努力下、聖善學校於1941年迎來首批小學畢業生。

任期最長的校長—顏儼若神父

  
聖善學校建校百年,到目前為止,任期最長的校長是顏儼若神父。1941年秋,呂子莊神父調到聖若瑟中學,聖善學校由顏儼若神父接掌。同年太平洋戰事爆發,澳門百業蕭條,作為氹仔主要產業的炮竹業陷入停頓,市民都過著艱難的日子。

  黎鴻健先生在《氹仔情懷續篇》一書中,記載著這位後來被尊稱為“蒙席”(天主教會給予特殊功勳或執行特定職務的司鐸的一種榮銜)的校長,是怎樣以愛德去服務他人。「顏神父自奉甚儉,穿的神父袍大多殘舊有補丁,他同時兼任嘉模教堂的本堂神父。1950年代無論是聖善學校學生或是天主教教友,見到顏神父時都會肅然起敬,因為他除了對學生管教甚嚴,對教友亦要求甚高,若遇見少到教堂的教友,會提示他們到教堂;若見到學生光顧街邊小販,或到全義戲院看電影,返校時必會嚴詞訓導。雖然嚴神父給人的形象不苟言笑,很嚴肅也很惡,但大家都非常敬重他,因為他專注於傳教工作,嚴於教務,亦對學生愛護有加。據幾位1950年代的校友說,當年顏神父幫忙轉介他們幾個成績稍差、程度較低的同學到澳門聖若瑟、慈幼等中學就讀。1950年代初,顏神父鑒於炮竹工人早出晚歸,無人照顧幼兒,故構思在嘉模聖堂旁邊開辦托兒所,為貧窮家庭解決照顧小孩的問題。顏儼若神父在氹仔服務18年,是聖善學校任期最長的校長。」

  顏儼若神父時期的聖善,學生學習的科目包括古文、尺牘、公民、葡文、英文、國文、數學、要理。當中葡文是必修的,因為政府會給學校津貼。顏神父又辦了一個教理師資訓練班,由他親自任教,充實要理課的師資。

潮起潮落桃花依舊

  
1959年顏儼若神父調到澳門工作,何志仁神父、林家駿神父先後負責校政。林神父接任校長後,不久遇上難民潮,氹仔居民激增,突然多了很多學生,適齡入學的兒童特別多。學校不夠地方容納學生,於是在嘉模聖堂的兩邊增設課室。當時聖善日校學生多達九百餘人,又擴充夜校為完全小學,學生人數達四百多人。由於就讀學生不斷增加,學校及聖堂的空間竭盡其用,林家駿神父為此策劃、申請建立新校舍。

  1962年春,林家駿神父調往星洲工作,學校先後由李冠章神父、劉志超神父、楊安道神父接掌。1964年春,戴維理主教開始進行新校舍的興建工程,經過多番波折,新校舍最終於1968年,在嘉模托兒所側空地建成,即現時嘉路士米耶馬路校舍,並於翌年交由瑪利亞方濟各修女管理校務。1968年後,氹仔居民日漸減少,學生人數也隨之大減,為方便集中管理,停用施督憲政街校舍,原址稍後交給明愛作老人安老院之用,全體學生移往嘉路士米耶馬路校舍上課。

  1973年,因學生人數銳減而結束夜校部。1984年,由於瑪利亞方濟各修女會人手不足,教區遂委任關傑享神父接任。其後先後由陳寶存神父及何發全神父擔任校長之職。2000年8月,教區委任張觀威先生接任校長之職,2003年7月,聖善學校成為全澳首間被教育暨青年局邀請並通過學校綜合評鑑的學校。

  2009年8月,張觀威校長離任,教區委派玫瑰道明傳教修女會管理校務,而修會則調派李秀明修女接任校長之職,直至2015年8月結束,教區另行安排吳世華女士擔任校長至今。

  經歷了管理層頻繁更迭的年代,踏入21世紀,聖善學校在較穩定的條件下,嘗試在資訊科技、融合教育等方面走出具聖善特色的前進道路。

畢業40年校友的美好回憶

  
黃素君博士在她編著的《回憶有覓處——澳門氹仔聖善學校口述史》內,訪問了已畢業40年的黃艷梅校友。在她的記憶中:「聖善有著十分漂亮的校園環境,一片清新爽朗,處處散發著自然氣息。因為70年代氹仔還沒開始大規模填海,從聖善門口走進來,一直走到禮堂,放眼直望去就是一片海灘,風光無限。學校後面還有一段斜樓梯,未似現在這般加裝了很多鐵閘,清風拂過時總讓人倍感心曠神怡。斜樓梯那邊還有個小賣部,每當小息的時候同學們就會蜂擁而至,買到了零食就坐在那一級級的梯階上津津有味地吃。斜樓梯上去是一塊用鐵欄圍起來的空地,與幼稚園的後方連通,空地上有各色花草樹木,還有供學生玩耍的滑梯和架子、供休息的凳子,像操場、又像個小公園,是我們的快樂園地。」

  回憶總是美好的,但現實也可以很美好。在注重AI的年代、手機、平板電腦已覆蓋了學生的童年,也抹去應有的童真,網絡世界、虛擬世界往往容易令人迷失。保持聖善的真與美,或許是校友們和學生們最珍貴的禮物。

後記

  
雖然踏入21世紀,少子化現象日趨嚴重,但同一時間遷入氹仔的居民人數,已遠遠超過上世紀。現時的氹仔,除了既往的聖善、氹仔坊眾和氹仔中葡學校外,陸續增添了澳門三育中學、培華中學、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聖公會中學(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培道中學(氹仔校部)等。每間學校都有各自的特色。聖善學校由施督憲政街遷至嘉路士米耶馬路現址已四十多年,校舍亦已沿用近半個世紀。歲月滄桑,周圍的環境已出現很大的變化。要追上澳門和氹仔近年急劇的發展,聖善有必要盡快爭取完成擴建校舍的審批計劃,為就讀的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把聖善學校發展成為一間具國際視野的中、小、幼學校,繼續以天主教辦學的特色,為氹仔培養更多優秀的學生,為澳門和祖國提供更多德才兼備的英才,是所盼望。

參考資料:
1、《回憶有覓處——澳門氹仔聖善學校口述史》 黃素君 編著 文化公所 出版
2、《氹仔情懷(修訂版)》 黎鴻健 著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出版
3、《氹仔情懷續篇》 黎鴻健 著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出版
4、《聖善學校簡介(2007-2008)》
5、《聖善學校建校一百周年校慶紀念》 聖善學校出版
6、《聖善學校一百一十週年紀念相冊》 聖善學校出版


楚風 
 

 ☆ 昔日龍環葡韻風光(攝自《氹仔路環歷史論集》)

   

 
  ☆位於施督憲政街的聖善學校(攝自《氹仔情懷續篇》)
 
☆聖善師生出席氹仔球場開幕典禮(聖善一百一十週年紀念相冊)   ☆現時位於嘉路士米耶馬路的聖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