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孩子真心接納囉唆與沉默的父母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常陷入兩難:說得太多,孩子嫌煩;說得太少,又怕孩子「走錯路」。尤其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想講的愈多,孩子愈是躲得遠。許多父母以為愛的表現就是不停囉唆、不斷提醒,卻未察覺這些囉唆可能變成了孩子心中「不想靠近的噪音」。 《朱子家訓》有言:「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海明威說:「人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台灣證嚴法師在《靜思語》說:「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從古至今,從中到外,所有教育家都提醒我們切勿多言,多言必失。現實是,幾乎所有父母都是愛之深,囉唆之切,簡直到了失控的狀態。其實,如果好好掌握囉唆的技術,恰當地運用,再配合好適時的沉默,就能成為有教養智慧的父母。 日本親子教育專家鄭才英及李西鎮在《嘮叨的技術》中提醒我們:囉唆不是原罪,重點在於是否「有價值」。德國心理學家柯內莉亞.托芙(Cornelia Topf)《51種沉默的技巧》中主張,有時沉默,比千言萬語更具影響力。如何讓囉唆成為教育孩子的高效工具,而非親子關係的絆腳石;如何讓沉默造就孩子自主成長的龐大力量,而非逃避責任的藉口,將是這一代父母的重大挑戰。 「囉唆」其實是出於愛,但方式可以更有效 「孩子啊,出門要小心,別忘了帶傘!」「你功課做了沒?」「衣服怎麼又亂丟?」這一大堆讓孩子厭煩、低效、甚至當「耳邊風」的說話,幾乎每位父母都說過。對父母來說,這些話是關心,是責任,是怕孩子吃虧、怕孩子失敗。但在孩子耳裡,這些話可能變成「壓力」、「干涉」與「不信任」。 鄭才英提出:「囉唆是必要的,但要有方法,否則就只是徒勞的碎碎念。」這意味著我們不能用「關心」當作一切說教的正當理由,而應思考怎樣把要說的話讓孩子心悅誠服地聽進心裡?我們說的方式,如何助長孩子反省和行動呢?她主張三個原則,有助於將「囉唆」轉化為有建設性的溝通: 1.換位思考的說法:用孩子的耳朵聽自己說的話。囉唆失效往往是因為語氣與內容帶有貶抑、否定或批評。例如:「你怎麼又忘了!」「你腦袋是空的嗎?」這些話會讓孩子產生反感或羞辱感,自然進入防衛模式,完全聽不進去。相反,若能轉化為關注感受與解決問題的語言,例如:「你是不是太累了才會忘記?我們一起想辦法記得明天的事,好嗎?」孩子就比較容易感受到支持,而不是壓迫。 2.囉唆不如提問,從命令轉變成對話:與其說「你快點去寫作業!」不如問:「你打算什麼時候開始寫作業?」從「命令」轉為「提問」,不僅尊重孩子的主體性,也讓孩子開始自己思考與決定,增加責任感。鄭才英指出:「有價值的囉唆,會促進孩子思考,而不是只是服從。」父母若能把握提問式溝通,將能有效減少無效囉唆的次數。 3.擺脫「碎碎念循環」,先設立「停損點」:很多時候,囉唆之所以令人煩,是因為它無止境:「你功課做了嗎?」→「怎麼又沒寫?」→「我昨天就說了你不聽……」→「我跟你說多少次了!」鄭才英建議,父母應預設一個「停損點」,當囉唆達到兩次、三次時,便進入觀察與等待,而非持續作無效的追擊。這不僅保護親子關係,也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當孩子體驗到自己的選擇帶來的結果,才會從內部產生動機改變,而不是從外部壓力中苟且應付。 沉默不是示弱、亦不是縱容 是創造喘息與理解的空間 與囉唆相對的,是沉默。沉默也經常被誤解,實則不然,沉默若能運用得宜,正是一種更高階的教育智慧。 很多父母將「沉默」變成壓迫孩子的武器,往往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在權力與情感失衡的情況下,把沉默當成一種控制手段,甚至是無聲的懲罰。這種「沉默懲罰」(silent treatment)或稱「情緒冷暴力」,許多時候比囉唆更有殺傷力。這種沉默本質上是拒絕溝通,讓孩子感到自己做錯了什麼,但卻無從知道,也無從改進,最後只剩恐懼與內疚。 很多父母並不是刻意想要壓迫孩子,而是自己也不懂得怎麼處理。當他們感到憤怒、受傷、無力時,他們會選擇不說話,藉此讓自己冷靜下來。可是這種「不說話」若拖太久、太頻繁,就會變成「冷戰」,孩子就會誤以為自己被否定、被隔離、甚至被遺棄。 柯內莉亞在《51種沉默的技巧》書中首章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語言泡沫的年代,一個大家不停地說話,卻幾乎沒有什麼實質內容的時代。最糟糕的是,大多數人都已經染上這種言之無物又愛講話的惡習。一個人說得越多,效果就越差。話多的人,沒有人會認真對待。」沉默不是「什麼都不說」,而是「選擇什麼時候不說、為什麼不說、怎麼不說」。這種沉默是主動的、有目的的,甚至比說話更能促進理解與成長。 中國父母總愛把教不好看成是己之過,尤其是孩子做錯了事,更是急不及待地要教好孩子。其實,父母不必急於斥責,而是靜靜等待,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錯誤。這種沉默,其實比指責更強而有力,柯內莉亞稱之為「自我反思的沉默」,透過沉默創造「留白」,甚而是「自我對話」的空間。例如,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父母不急於批評或安慰,而是靜默陪伴,讓孩子有機會回顧自己哪裡出錯,而不是轉移責任或壓抑失落。 當孩子主動表達意見時,父母不急於反駁或干預,而是以沉默表示「我在聽你說」。這種沉默傳達出尊重與信任,有助於建立開放的親子關係。尤其在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是「被聽見」、「被看見」與「被尊重」,而非「被說服」或「被糾正」。柯內莉亞認為「沉默本身就是一種回應」,它告訴孩子:「你的話,我認真在聽;你的感受,我願意接納;你的困難,我正在理解。」 當孩子面臨選擇時,父母不是急於給答案,而是以沉默支持其思考。這種沉默是一種引導,相信孩子有能力做決定,也願意承擔後果。這正是「成熟的沉默」,是一種退一步讓孩子長大的智慧,而非一味控制的本能。柯內莉亞認為:「沉默中蘊含著讓對方發展的空間,這比千言萬語更有力量。」 囉唆與沉默,是動與靜的節奏調配 教育是一場長跑,不是靠一時之力,而是靠節奏與韻律的掌握。太多的話,會讓孩子厭煩;太多的沉默,則會讓孩子迷失。真正有效的教養,在於在「動」與「靜」之間找到平衡。 該說的時候說,該停的時候停;囉唆要有聰明到位的策略,沉默要有溫度及適當的壓力。囉唆之後的觀察,沉默之中的等待,都比無盡重複來得有效。 這種教養節奏,可以從具體實踐中慢慢培養。舉例如孩子拖延作業,父母一直催促「快去做功課!」可以轉變成提問:「你打算幾點開始寫?我可以陪你一起處理嗎?」當孩子犯錯但不承認時,傳統的責備是:「我就知道你會這樣!」但是,另類選擇是沉默觀察,讓孩子自己主動解釋,提供反省空間。又例如,青春期孩子反駁頂嘴,父母習慣疾言厲色說:「你怎麼可以這樣講話!」 另類選擇是,先來個深呼吸、保持沉默幾秒,再冷靜回應:「我希望我們可以更好地說話。」這些都是在動與靜之間調整節奏的實例。當我們能察覺自己的語言習慣、調整語氣與用字,並勇敢練習「說少一點」,我們便能培養出孩子真正聽得進去的語言空間。 父母常說:「我講這麼多,孩子還是不改!」但我們應該反問:「我講的話,有讓他想改變嗎?還是只是讓他想關掉耳朵?」鄭才英教我們,囉唆不是壞事,但要講得有技巧、有策略;柯內莉亞提醒我們,沉默不是放棄,而是一種尊重、一種引導。兩者的共通點,是將「教養」視為一場雙向互動,而非單方面的灌輸。 在這個資訊爆炸、親子關係容易緊張的時代,父母的語言更需精緻化、節奏化,讓每一句話、每一次沉默,都成為親子關係中有力量的橋梁。當我們懂得「有價值地嘮叨」,也學會「適時地沉默」,我們的教養就不再是壓力與責任,而是一場溫柔而堅定的陪伴。 □ 吳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