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退場換高新科技
產業發展目標如畫餅

  筆者作為自由經濟的擁護者,一向以來都寧願相信市場上那隻「看不見的手」,而不願相信官僚,尤其是澳門的劣質官僚。過往在立法會時,經常聽到會內一些來自商界的同事問政府的商業發展方向,要求政府給更多的指引。只是,作為官僚,即使是商人出身的特首司級官員,他們可能只在某些領域熟悉相關業務,並不足以指導其他人在其他行業從商或投資。而若官僚出身從未從事商業活動的人,要他們教人做生意更是極其荒謬。當然,問的人也不一定相信官僚的意見真有指導作用,他們問,只是一種尋租行為,想及早知道政府的政策取向,方便藉政策傾斜搵着數而已。只是,若真的要官僚來把控一地的經濟發展,無疑是水月鏡花。
 
  今屆政府面對嚴峻疫情,算是出盡八寶,仍左支右絀。如今捧出「一加四」適度多元發展策略,除博彩業仍是龍頭外,將產業分為五大板塊,即綜合旅遊休閒業,加上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科技、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重點產業。不過,筆者相信,大多數澳門人,即使很關心澳門經濟發展的,對這「一加四」多元發展策略,都不會有太多的感覺,最少不會有看到前景、看到出路的興奮。因為,把產業名稱當成口號,在過去十多年尤如「三水佬睇走馬燈」(其實唔知點解係三水佬,用這句廣東俗語對三水鄉親們絕無不敬之意,望莫介意),像休閑旅遊、會展商務、中醫藥業,文創產業、特色金融之類,陸續有來,卻難見成果。如今,「文創」變了「高新科技」、「特色金融」變了「現代金融」、「會展商務」變了「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中醫藥業」變了「大健康」,這就是澳門經濟發展的出路?你信嗎?

  澳門是個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主要並不掌握在政府手上,並非如實行計劃經濟的內地政府般,可以全面操控市場資本的投資與投放。澳門不是政府說發展某個產業就發展某個產業。資本主義社會的政府當然也可透過傾斜政策、稅務工具去引導投資者向某個產業進行投資。但主動權畢竟還是掌握在投資者手上,因為錢是商人的,虧損須自行承擔,投資當然謹慎。而真正有識見的商人,絕對不會僅因為政策傾斜就投入資金,而是必須確實有商機、有發展前景、有利可圖才會投資。而要發展產業多元,正如筆者上周所述,首先就是由政府努力改善社會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人,包括本地人及外地人,在本地投資各種不同的產業。當各種不同產業的投資能存活、能發展、能壯大,才能逐漸形成一個產業多元的局面。而不是由政府閉門造車、由一班從未做過生意的官僚「沙盤推演」就可以決定不同產業的興衰升降。

  今年十一月初,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還在為澳門大吹法螺,說「如今,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建設扎實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成效初顯。1999至2021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3.5%,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由1.5萬美元增至4.4萬美元。特別是會展、中醫藥、特色金融、文創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說到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成效初顯」、「新興產業方興未艾」,澳門人若認真一點都會感到面紅。當然,這篇報道是特區政府發表施政方針之前的事,記者先生都想不到他們幫忙大吹大擂的「會展、中醫藥、特色金融、文創」這些「方興未艾」的產業原來已經改頭換面,仿似是「換了人間」。
 
  這四個新產業最有趣的是文創變了高新科技的「科創」,政府推動文創多年,但一直只是泵水項目,遠遠未能發展成產業(凡真正產業必須靠自力發展能賺錢,能養活自己,方可稱之為產業。若只靠政府泵水來維持,一旦水乾就瓜柴的,決計不可能是一個真產業)。所以政府才把文創改為科創。只是,科創,又是否真正發展得起來呢?老實說,澳門在科創的根基比之文創的根基更薄弱。文創還可以說澳門是四百年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有相當的文化底蘊,也算是有一定根基搞文創。但高新科技的科創更慘,澳門要人才沒人才(最少沒有足夠的人才),要根基沒根基,怎麼搞?據特區政府發表的施政方針對科創產業所描述:「鼓勵科技創新和科技產業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澳門(分)中心與國家技術轉移(澳門)示範機構建設。推動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納入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體系,主動承擔國家科技戰略任務。」看,原來全都靠國家扶持,算盤竟然是這樣打的。當然,對此,筆者並不陌生。因為早有前科,不過是失敗的前科。
 
  當年特區政府要發展中醫藥業,筆者作為議員在議會中與官員辯論政策時,與當時的經財司司長有過一番對話。筆者質問到底我們有何優勢去發展中醫藥產業,總不能就因為在橫琴有個中醫藥業園,就認為澳門有條件發展此產業。須知道,中醫藥業在中國大陸是個成熟的產業,遍地開花,而澳門連一株草藥也沒種出來,我們憑甚麼發展這個產業?譚伯源當時回應也沒有太認真,而只是輕描淡寫地強調澳門發展這個產業的優勢就是有中央政府支持、有中國科學院提供重點技術支援,加上橫琴的中醫藥產業園,澳門在中醫藥業的發展就有廣闊的前景。對這種完全立足於別人支持的產業發展論,筆者是當場扶額。而這十多年來的實踐,特區政府在這個產業上燒了很多錢,但中醫藥業依然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才要改頭換面變成概念更大更難衡量產業成果的「大健康」。
 
  如今的科創,不論是上述的與國家科研機構合作攀其車邊,抑或「吸引葡語國家科創項目落戶澳門」,又或「培育高新科技企業,吸引境內外高科技企業、人才落戶澳門」,全都是近乎於畫餅,還期望其能達到本澳GDP的百分之十五,簡直是一闕施政狂想曲,與「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實屬異曲同工。


區錦新